学生手机的“禁区”
作者:田巧云,新零售商业评论高级编辑
“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学生手机定位已成尴尬难题。”
好文3487字 | 6分钟阅读
题图源自电影《寄生虫》
今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通知还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并且做好家校沟通,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显然,学生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手机已不止是家长们关心的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2亿,占全体移动网民的28.1%。
除了数量上的增加,还有一个普遍共识是,相对成年人,未成年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弱,对正确、理性使用手机的认知不充分。
于是,很多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有些国家规定,学生必须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芬兰则禁止向初三以下学生销售手机。
在中国,“用什么手机?什么时候用手机?每天可以用多久?”等也成为当下激化家长和学生间矛盾的主要导火索。与此同时,因为没有明确规定,学校对于手机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一些小学和初中学校“谢绝智能手机进校园”,到了高中,由于学习需求,有的学校主张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有的则严禁智能手机进校园。
于是,卡片手机、防沉迷手机、戒网瘾手机等一系列学生手机概念开始兴起。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手机是学生手机?与传统手机相比,学生手机只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吗?所谓的学生手机是不是一个伪概念?
手机为谁而生
早在2015年,百度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5贺岁版》报告中就显示,00后的手机使用时长是50前人群的1.2倍,应用下载量是50前的2.7倍。
手机正像“水电煤”一样,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必需品。
“有时候老师会把作业布置在QQ或者微信上,完全不让孩子用手机也不现实。”蒋女士(化名)无奈地说。她的孩子今年读初三,在用手机这个问题上,母女俩长期处于“斗智斗勇”的状态。
据蒋女士介绍,疫情之前对于手机的使用,她和女儿订立了一个“手机公约”,但疫情期间需要用手机上网课,“手机公约”彻底失效。女儿马上就要中考了,蒋女士每天晚上看到女儿边写作业边看手机,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希望进了高中,学校能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对手机的管理。
一方面是父母们为如何让孩子更好地使用手机而担心,另一方面,学生党们并不愿放弃对手机的使用权。在他们看来,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既是学习的需求,也有社交的需要。
今年读高一的Mary这学期刚刚缠着家长换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她的理由是,除了查看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同学们都在玩手机游戏,不会玩游戏的她根本无法参与同学们平日里的聊天话题。
在线教育公司阿凡题曾根据该平台自身数据发布了《中国00后互联网学习行为报告》,报告显示00后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达2小时15分钟,平均花37分钟看视频、32分钟社交、28分钟游戏、15分钟学习。
手机的势不可挡,让不少家长的态度也从之前绝对“堵”慢慢向有策略地“疏”转变。
这样的转变加上实际的需求,使得“学生手机”的概念开始出现。不过,相比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创造出的“老年机”市场需求,学生手机尚未成为手机企业的重点市场。
从商业角度来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商品。但模糊的“学生手机”概念,加上没有独立的经济权,购买者(家长)与使用者(学生)分离,使得学生手机的定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此外,从销售来看,学生手机大多定价不高,相对而言,手机厂商更愿意将研发及市场费用投向动辄数千元的高端智能机上。
高端与低端二元分立
搜索“学生手机”,结果令人眼花缭乱。
新零售商业评论打开手机淘宝,发现售价最低的一款是纽曼非智能手机,仅为68元;较高的一款是华为畅享戒网瘾智能机,价格接近1800元;小米一款5G戒网瘾学习手机售价也近1300元。可见,低端机与高端机差价在20倍以上。
价格不同,使用群体也有差异。据新零售商业评论观察,在低端学生手机领域,使用群体呈现“中间小两头大”的局面:
两头一部分是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家长通常会为他们选购非智能机作为沟通工具;另一部分则是高中生,这一阶段学业繁忙、压力较大,因此有些学校要求在校期间必须使用非智能机,比如卡片手机或键盘机,不少家长会购买此类手机作为备用机。
卡片手机(CARD Phone)机身轻薄迷你,通常只有50多克,在外形及操作上接近智能手机的触屏,但内置功能非常简单,通常只有通话、短信、计算器以及手电筒等基础功能。
比如纽曼R15,就以“不能上网、无法下载、没有微信QQ、不能玩游戏”为卖点;朵唯V9则是一款和信用卡差不多大小的超薄手机,它号称可以“上课免打扰、黑白名单、一键求救、支持拍照、保护视力”。
在上海的一些市重点高中里,甚至有家长团购这类手机。家长们认为,这类机型既能与孩子保持沟通,又可防止孩子沉溺于移动互联网的世界。
键盘机也是学生手机的另一主力产品。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种走的是低龄可爱路线,比如朵唯的V9迷你手机、创星的V5拇指手机;另一种则是成熟经典风,比如诺基亚220以及黑莓key系列等。
在卡片机和键盘机之外,还有一种专攻老年群体的“老年机”也因功能简单“乱入”了学生机市场。
除了学生群体,功能简单的卡片机和老年机也成为一些职场人士戒手机或备用机的首选。
在豆瓣的“戒手机”小组,就有人提出“用老年机代替智能手机的可行性”。不过,有网友提出,年轻人使用这类非智能机最大障碍在于“购物”和“扫码”这两件事上。
在品牌上,学生手机市场整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既有华为、小米等传统大牌,也有一加、魅族、朵唯、酷比(koobee)、皓轩、天语、小辣椒、创星(atman)等小众品牌。
在这些品牌当中,荣耀、vivo、小米、OPPO等推出的机型相对高端,更受初中生以及大学生的欢迎,价格一般在1000~3000元之间。
功能上,这类机型也与卡片或键盘类低端学生手机截然不同,AI美颜、超大内存、电竞屏、立体音效等常是这类手机的卖点。在外形上也更加时尚,一些品牌甚至采用偶像代言、联名定制的策略吸引目标群体。
软件层面的“曲线救国”
功能简单的功能机,学生不喜欢用;时尚有范的智能机,家长又不放心。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这种不放心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孩子对于游戏的沉迷,另一方面在于网络上的信息没法儿过滤。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超过2亿。“防沉迷”功能成为不少软硬件开发商的研发重点。
前不久,腾讯宣布推出“人脸识别”功能,拒绝或未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的用户,登录环节将直接被纳入防沉迷监管,支付环节则无法继续充值,以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
手机品牌也在积极跟进,OPPO就在学生手机上内置了包含实名认证和充值金额限定两大功能在内的防沉迷系统。
2019年,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问卷,并在结合记者与研究调研的基础上发布了《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一些游戏周边App成为这类信息传播的温床。
于是,一些智能手机品牌还选择与专业的绿色上网软件企业合作,通过定制的方式,在操作系统层面联合开发,使得手机具备管理应用、拦截不良网站且不可卸载、不能刷机等功能。
在新三板上市的“绿网天下”除了推出自有品牌小格雷电话手表、小格雷学生手机以及格雷盒子等应用外,还先后与vivo、 OPPO两大国内知名手机品牌进行合作,推出学生定制机。
在渠道上,绿网天下也尝试通过与学校合作的方式来触达家长。不过,从效果来看,这种推广方式容易受到地域、政策等因素影响,很难快速大范围地开展。
除了防沉迷系统,一些手机品牌还针对低龄儿童推出“儿童模式”,比如华为手机就有“儿童账号”功能,通过过滤不适合儿童浏览的内容,为14周岁以下的孩子提供绿色上网环境;vivo手机的儿童模式,则为父母提供查看孩子手机使用数据等功能。
不过也有家长表示,无论是所谓的防沉迷手机,还是一些手机所宣称的儿童模式,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破解方法,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破解这些系统并非难事。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曾建议国家扶持相关手机生产商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
那么,什么样的手机适合未成年人使用?是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社交、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还是满足家长控制或监控学生手机使用的需求?未来,能率先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机品牌或许能在学生手机细分领域占领先机。
快来说说,你对学生使用手机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下方留言处告诉我们,留言点赞数过20的同学(统计周期为7天,同一账号只可领取一次),零售君将送上爱奇艺月卡一张~~